專家建議政府回應網民質疑要制度化

  最近,江蘇常州知名的“化龍巷論壇”,因市長王偉成與網民slala之間的一場特殊對話而熱鬧異常。10月22日晚,王偉成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,剛看到帖子時,他曾想通過法律途徑解決,但想到自己不僅是一個公民,還是一個市長,應該有更寬廣的胸懷??紤]到自己一直想借助網絡與市民建立一個平等交流的平臺,澄清事實,解決問題,就在網上發(fā)帖回應,文章“每一個標點符號都是自己寫的”。(2008年10月27日人民網—《人民日報》)

  自從有了網絡,網民便有了一個發(fā)表看法、訴求意愿、檢舉貪官等的新的暢通的渠道。當然,網絡的虛擬性,也讓人們對網上的很多言論的真實性產生了懷疑。但是,因為網絡的傳播性很快,很多事情,不管是真是假,一旦在網上披露了,便會在瞬間傳遍世界每一個角落,也很容易帶來很多網上“口水之戰(zhàn)”。作為官員,如何面對網絡上紛繁復雜的消息、議論,哪怕是一些“無中生有”、“似是而非”的言論,便成了檢驗其網上執(zhí)政智慧的一塊試金石。

  有些官員,只要見到或聽到網上有可能對自己不利的言論、新聞、帖子,不是懷有“有則改之,無則加勉”的平和態(tài)度,采取平等對話的手段,而是“十分惱火”,派人去刪、去封、去堵,導致干群關系緊張,嚴重挫傷網民群眾參政議政的積極性和主動性。

  從某種意義上說,常州市長王偉成與網民slala在“化龍巷論壇”“龍城茶座”板塊上發(fā)的一篇標題為《造BRT到底好在哪???誰受益了?。?!》的帖子中所說的自己在BRT工程中為家人、親朋“撈了很多好處”的事情,進行反駁辯解的行為,與那些采取刪帖、追查等極端行為的官員相比,讓我們看到了更多令人欣喜的一面。

  正如王偉成市長所言,自己也曾想通過法律途徑解決,但想到自己不僅是一個公民,還是一個市長,應該有更寬廣的胸懷。考慮到自己一直想借助網絡與市民建立一個平等交流的平臺,澄清事實,解決問題。因此他選擇了在網上發(fā)帖回應的方式。但是,同時他也表示,網民對政府工作和市長有意見可以發(fā)表,語言偏激一些也可以理解和諒解,但不能造謠誹謗人。因為“市長也是人,他的人格尊嚴也要依法得到保護”。王偉成的坦蕩和誠懇,值得我們每一名黨員干部效仿和學習,也更有利于問題的解決。否則,如果不論青紅皂白,一棍子打死,以后,誰還敢在網上在政府和官員留言,對政府工作提意見和建議。言路閉塞,不利于服務型政府的建設,更不利于黨員干部查找不足,改進作風,推進工作。

  有專家建議,要增強政府的回應性?,F(xiàn)在地方政府對民意的回應普遍不夠,政府與群眾溝通的渠道太少,造成透明度不高,而回應性是服務型政府的重要標志。當然,市長通過網絡回應質疑,有其積極意義。但另一方面,政府的回應性應該是制度化的,不能靠政府官員偶爾為之。一個網民有一個想法,一萬個網民可能有一萬個想法,市長是不是每一條都去回復?所以,增加政府回應性,需要改進和完善聚集民意的機制、表達民意的環(huán)節(jié),下情上達,上情下達,保障群眾表達權的落實,促進民主決策,這種制度的構建,對于增強政府的回應性至關重要。

  長期以來,很多官員不愿也不敢在網上公開自己的看法,錯誤地認為,官員講的每一句話都必須慎重,說多了反而可能影響不好。其實不然,人民群眾當然不需要那些隨便亂說話、亂表態(tài)的官員,但是對于實事求是、言必行行必果的領導,尤其是那些與網民平等對話、親切交流的干部,還是舉雙手歡迎的。應該說,隨著中國網絡民主政治的日益進步和發(fā)展,越來越多的官員,將網絡當作了親民愛民的重要載體,紛紛“觸網”,在網上開博、發(fā)帖,邀網民拍磚、灌水,與網民面對面交流,給廣大網民一種親切自然的印象,大家也愿意與這樣的領導交心、談心,貢獻參政議政的智慧。

 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和特征。但是,公正,必須得到公眾的認可。而要得到公眾的認可,就必須堅持公開的原則。政府信息公開讓政府日常事務和有關政策法規(guī)揭開了“神秘的面紗”。但是,光公開政府信息還不夠,還要在網上公開官員的思想,讓官員在網上與普通網民一樣,并在與網民的平等互動中,達到思想與認識的統(tǒng)一,實現(xiàn)意識形態(tài)的官民和諧,進而提高執(zhí)政能力和水平,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進步。

  俗話說,話不講不明,理不辯不真。很多問題之所以成為了“敏感”問題,還是因為公開不夠、解釋不足,而使人民群眾產生了猜疑,引起了誤解。只有開放民主的政府,才可能得到群眾的擁護、理解和支持。要創(chuàng)造條件讓群眾有話講、講上話。無論哪一級的黨政官員,都不應該害怕記者、害怕網民,而應當創(chuàng)造條件歡迎記者和網民監(jiān)督。只有公開接受社會監(jiān)督,才能增強官員的責任心。要讓公開形成完善的制度,而不僅是原則和口號,成為一種常態(tài),而不僅是個例;成為一種自覺,而不是一種苛求。 

責任編輯:adm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