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今年東莞兩會中的《政府工作報告》中,東莞市長袁寶成首次提出打造“回應政府”。南都記者梳理發(fā)現(xiàn),這一提法緊跟國務院對政府回應的最新要求。多數受訪者認為這一提法是進步,是對“陽光政府”的補充,有受訪者認為要打造“回應政府”最重要是官員的觀念轉變。昨日袁寶成表示,東莞將出臺具體制度,規(guī)定政府回應的范圍。

 

  李克強提“要主動回應社會關切”

 

  前日,東莞市長袁寶成在作《政府工作報告》時,提出要嚴格落實八項規(guī)定,公開和壓減“三公”經費,打造透明政府、回應政府、公信政府,暢通利益訴求表達渠道,讓市民的訴求有人聽、有回應、有結果、有反饋。

 

  南都記者注意到,在《政府工作報告》中關于打造“回應政府”的提法,在廣東范圍內還是首次。這一提法,最早源于總理李克強。去年9月18日,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,特別強調要采取配套措施,加強相關制度和平臺建設,讓政府政策透明,讓權力運行透明,讓群眾看得到、聽得懂、信得過;要主動回應社會關切,把人民群眾的期待融入政府的決策和工作之中,努力增強提升政府公信力、社會凝聚力的軟實力。

 

  隨后,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院長、教授胡偉發(fā)表名為《打造透明政府、回應政府和公信政府》的評論,就李克強的提法進行詳細解讀。這篇文章被人民網、新華網等眾多媒體轉載“回應政府”的提法從此被頻頻提及。

 

  國務院要求政府應建專家解讀機制

 

  去年10月1日,國務院辦公廳發(fā)布《關于進一步加強政府信息公開回應社會關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見》(以下簡稱《意見》),對打造回應政府作出明確要求,包括加強新聞發(fā)言人制度建設、發(fā)揮政府網站在信息公開中的平臺作用、建設基于新媒體的政府信息發(fā)布與公眾交流新渠道、健全輿情收集和回應機制、建立主動發(fā)布機制、建立與媒體等溝通協(xié)調機制以及專家解讀機制。

 

  對比《意見》,除了建立專家解讀機制外,東莞其他方面總體上做得不錯。2012年3月,東莞設立新聞發(fā)言人和新聞助理的市直單位和鎮(zhèn)街已達161個,基本實現(xiàn)全覆蓋。同月,東莞微博發(fā)布廳上線,覆蓋全市32個鎮(zhèn)街、3大園區(qū)、41個相關單位。

 

  此外,東莞主要領導也頻頻造訪中央、省級媒體,就有關東莞的宣傳報道進行溝通。2009年以來,東莞還多次就一些重大突發(fā)事件主動發(fā)布信息。

 

  市長回應

 

  “哪些須回應,哪些不用回應”將有具體規(guī)定

 

  2014年東莞將如何根據《政府工作報告》的要求,推進打造回應政府工作?昨日下午袁寶成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回應,這一工作已經寫入2014年的政府工作任務分解表,到時候會出臺具體制度,規(guī)定政府工作中哪些必須回應,哪些不用回應,以及政府信息公開需要注意的問題。

 

  A

 

  最重要的是官員轉變觀念

 

  南都:你如何看待東莞首提打造“回應政府”?

 

  梁聚峰:這是這次《政府工作報告》的一個亮點,是個很有創(chuàng)意的提法。打造“回應政府”順應了目前國家要求政府加強信息公開和輿情應對的背景。我個人對東莞的政府回應很不滿意,兩會的時候有政協(xié)委員說正式提案都不了了之,何況一般的市民訴求呢?,F(xiàn)在到處都在講陽光政府,透明政府,“回應政府”是努力的方向之一。

 

  毛壽龍:這是要求政府對老百姓的需要有回應,不能門難進、事難辦、訴求沒回應。

 

  韓遠頌:這是一個進步,最起碼政府對市民、企業(yè)的聲音表示出了尊重。市民、企業(yè)對政府的訴求提出來后,政府能夠給出一個答復,可以說對陽光政府的一種補充。

 

  代??簭男侣劙l(fā)言人制度到政務微博大廳的建立,東莞這幾年在信息發(fā)布方面進步很大,打造“回應政府”是在回應民眾訴求、輿情應對方面提出了一個系統(tǒng)工程。雖然東莞在方式方法上作了很多努力,感覺有些官員的觀念還是沒有轉變過來。如果官員觀念沒有轉變,渠道再通暢也是擺設。[page]

 

  B

 

  不需要對所有訴求作出回應

 

  南都:在政府信息公開方面2008年已經實施了《政府信息公開條例》,政府信息公開與“回應政府”有何不同的地方?

 

  毛壽龍:應該說“回應政府”里需要回應的范圍比《政府信息公開條例》要多一些。如果是在法律范圍內必須公開的,自然應該按照法律來辦。如果法律沒有規(guī)定該不該公開,該不該回應,政府可以本著主動回應的角度去盡量回應。如果在不能公開的范圍,也應該給出回應,說明為什么不能公開。需要注意的是,不是對老百姓所有的訴求都應該作出回應。比如有個小伙子跟爸爸相依為命,爸爸重病,房東不想把房子租給患重病的人,政府應該給出回應嗎?政府不應該幫人租房子,也不能強迫房東租房給人,但結果往往領導一批示事情就辦了。政府有時候不作為,有時候過分作為。

 

  韓遠頌:有法律規(guī)定要公開的,政府必須公開。沒有法律規(guī)定要公開的,政府也可以公開。這要看具體情況,要求政府對所有訴求都予以回應不現(xiàn)實,也沒必要。

 

  代??悍梢?guī)定不可能那么細致,比如對于媒體集中報道的一些熱點問題,法律不會規(guī)定政府應不應該回應,但從滿足應對輿情、滿足群眾的知情權角度出發(fā),政府就應該作出回應。如果東莞能夠出臺打造“回應政府”的相關制度,對政府應該回應的范圍定得廣的話,很可能會是個非常先進的做法。

 

  C

 

  每個官員都應具備回應技巧

 

  南都:打造“回應政府”,對官員將有哪些要求?

 

  梁聚峰:一些官員在進行回應時并不專業(yè),每年都會聽到官員回應時雷語頻出。這是因為官員回應太少,缺乏基本的交流能力。其實能夠多回應,熟練以后,對政府官員來說也是一種技能的提升。

 

  韓遠頌:這要求官員必須提高自身素養(yǎng),掌握回應的技巧。建議在招錄或晉升公務員時,就應該把好關,要求官員必須具備回應技巧。對公務員應該不定期培訓,組織交流學習,提高他們的媒體素養(yǎng)。

 

  毛壽龍:有時候政府官員說的本身是大實話,但放到媒體上可能會被熱炒。我們的官員面對媒體,素質還是不夠的,不知道什么叫媒體語言,不知道掌握分寸。這可能跟中國官員的晉升機制有關,官員不需要面對公眾演講不需要應對媒體也能升官。雖然一般的事情可以安排新聞發(fā)言人回應,但從長遠來看,每個官員都應該具備回應的技巧。

 

  祝銘:對于官員來說需要具備直面批評的包容心,能夠分析各種信息,熟練運用平民化的語言。

 

  代??菏紫仍谟^念上能夠轉變,要求官員認可回應的做法,認為回應是一種責任和義務。這其實是一項系統(tǒng)工程,政府應該要求從初任公務員培訓開始,長期對公務員這方面的技能提出要求,久而久之就會出成效。

 

  D

 

  引入專家解讀是平衡和補充

 

  南都:去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曾發(fā)文,對政府回應作出要求,其中提到政府要建專家?guī)欤雽<医庾x制度。對于這個制度,你怎么看?

 

  代??阂酝l(fā)布了一個新政,都是媒體在報道時請專家解讀,可以說專家解讀的工作一般媒體在做?,F(xiàn)在政府要建立自己的專家?guī)?,在發(fā)布政策時同時發(fā)布專家解讀,這有利于媒體記者、老百姓理解政策。

 

  祝銘:政府發(fā)布專家解讀可以吸引民眾對政府政策關注,是對媒體解讀的一種平衡和補充,也可以避免政策被誤讀。

 

  梁聚峰:專家解讀是個很好的做法,讓政府政策更好理解。建議一些政策不光要找專家解讀,也應該找民間人士解讀一下。專家解讀一般較為學術專業(yè),民間人士解讀更接地氣,更了解東莞實際。上次市里開會時,有人提出來希望政府建立民間智庫,與專家智庫互為補充。

責任編輯:adm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