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1999年政府上網工程開始,我國電子政務的發(fā)展已歷經12年。如今,電子政務在社會生活中正在扮演越來越積極的角色。無論從政府文件、社會輿論、政府管理創(chuàng)新和社會服務中,電子政務都成為了明星話題。

  但是,在對電子政務發(fā)展一片喝彩聲的同時,人們也在關注目前我國電子政務面臨的問題與挑戰(zhàn)。為此,本報對北京大學電子政務研究院院長楊鳳春進行了專訪。

  信息化不應僅是辦公用品

  記者:近來,很多城市都出現這樣的情況,作為面向低收入家庭的經適房小區(qū)里,停著寶馬、奔馳、奧迪等豪華車。這里面或許涉及很多問題,但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是我們的政府缺少數字化管理。如果官方信息里一個人10年前下崗了,但實際上他現在已經是億萬富翁,這套經適房他能不能申請得到?

  楊鳳春:理論上不能,現實中倒是不乏“成功”個案。

  近年來,我國電子政務從無到有,從少到多,從單點到聯網,已經取得了明顯的進步并在日臻完善。一個人在現代社會中生活,總會在政府信息庫中留下記錄的。目前,我國公安的人口數據是全覆蓋的,基于社保、醫(yī)療的數據也是全覆蓋的,企業(yè)、經營、納稅也是有據可查的。一個人自己創(chuàng)業(yè)成為億萬富翁,相關信息政府不會采集不到,他能申請到經適房,只是信息共享、數據關聯有關部門沒有做好。但在有些個案中,比如馬化騰,誰都知道他是有錢人,他領不領經適房補貼,是由其他因素決定的,其實和政府信息化水平一點關系也沒有。

  記者:信息化本身有打破物理界限的能力,互聯網上跨部門信息共享,可以實現。但是現在有些部門把信息把得很緊,把物理上的界限反映到互聯網上去,這一點需要引起關注。

  楊鳳春:的確是這樣。政府其實什么都懂,沒搞好,是他們不愿意搞,怕吃力不討好,牽扯到各部門間權限、利益,如果更高級領導不認為這是很重要的事情,這就很難實現。

  中國電子政務下一階段發(fā)展必須要解決政府間的信息共享問題。這個問題在注重政府信息發(fā)布功能的電子政務建設初期并不凸顯,但是隨著電子政務建設由單純的信息發(fā)布向互動型的公共服務功能的轉變,多個部門同時涉及的情況日益普遍,如果不能實現電子政務的協同,其便利的公共服務功能便不可能實現。要知道,電子政務不僅是政府的辦公用品,最重要的是更多用到為公眾服務上去。

  重電子輕政務是一個誤區(qū)

  記者:目前我國各級政府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官方網站,但是有些地方和部門的網站卻有些讓百姓撓頭,不僅互動渠道少,而且有些信息居然是幾年前的。百姓并不能真正地享受電子政府的便利服務。

  楊鳳春:我國的電子政務建設近幾年得到了快速發(fā)展,但由于長期缺乏系統的規(guī)劃,導致重建設輕維護、重管理輕服務現象的發(fā)生,電子政務信息的更新、互聯、共享成為突出問題,加上部分政府部門缺乏面向公眾服務的觀念,我國的電子政務建設在某些方面確有些不盡如人意。

  本質上,電子政務與服務型政府是兩個概念。不能一廂情愿地以為,有了電子政務就可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透明度,提高公共服務水平。應該清楚看到,公務員應用電子政務的意識、技能和態(tài)度等,關系著政務服務的質量和效率、影響到電子政務的命運、更關乎著電子政務的成敗。各種電子政務系統好比是“車”,而應用電子政務的公務員好比是“司機”,司機的能力好壞在很大程度決定了這個運輸系統的績效,而且要保障運輸安全和高效,主要是取決于司機的意識和水平。

  記者:這是不是說,百姓雖然很多事情可以在網上辦了,但是“門難進、臉難看、事難辦”的情況未必就能迎刃而解。

  楊鳳春:“門難進、臉難看、事難辦”的情況取決于政府與社會、公眾的關系狀態(tài),這是技術層面上的電子政務所不能解決的,要想解決這個問題,必須實現社會、公眾對政府的監(jiān)督和控制,否則,電子政務不會“自動”地給人們來一個“笑臉”。

責任編輯:adm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