既然政府是納稅人的政府,政府了解社情民意乃是天經地義的事情,因此政府利用網(wǎng)絡獲取民意是不應該褒獎的,只有真正解決了實際問題,才應該得到褒獎。

  2010年5月,在廣東省剛剛開通全國第一家公安微博群的時候,我曾經寫過一篇《政府微博三原則》,提出政府部門在掌握使用微博時,應當遵循三個原則。其一是,“直面評論”,這是針對某些地級市公安局開通公安微博后,出于害怕限制了部分評論功能而特意提出的;其二,又針對部分公安微博發(fā)布的圍脖“官味”或者“宣傳味”太濃,提出“請講人話”的原則;其三,則是要求行勝于言,指出既然高調宣傳“微博問政”,那么問完以后必須回答,必須落實,故此須奉行“結果為上”的原則。

  《新京報》“京報調查”關于“官員微博熱,能帶來什么變化?”的調查結果,驗證了這“三原則”其實也是很多網(wǎng)友的關注所在。例如,有關“官員微博熱能帶來什么影響?”,46.0%的被調查者選擇微博能讓官員“學會好好說話”(就是要拋棄官話、套話,學會說人話);45.7%的人認為官員開微博“作秀的成分較大,不會有太大影響”(所以才要唯結果是問);36.8%的人認為官員微博“只注冊,不評論,不互動,意義不大”(在一個互動的場域,你不互動,那你來干什么?)。

  62.5%的被調查者在回答這個問題時,選擇了“能促進官民之間的互動與交流”的答案。這說明,官員微博熱能夠帶來的最大影響,是打破官民壁壘。通過對照另一個調查問題的回答,我們對官員微博的生態(tài)就會有一個更完整的認識。這個問題是問網(wǎng)民“你認為官員微博熱的原因是什么?”64.7%的被調查者回答:“隨著技術進步,改進執(zhí)政手段與時俱進”;59.0%的人回答:“從微博中可以了解民間真實信息。”

  這些原因是必要的,但并不足夠。無論官民都很認可微博可能帶來的下情上達、上情下達的作用,然而,對微博的政治功能的認識如果僅止于此的話,網(wǎng)絡最終極有可能蛻變?yōu)楣賳T的T型臺。

  對于官員使用網(wǎng)絡,必須上升到國家政治文明的高度來認識,必須超越地方政治的“問計求策”。實際上,這樣看待“網(wǎng)絡問政”的人尚屬少數(shù),絕大多數(shù)的官員,還是把它看作一種獲取信息的新渠道,和實施社會監(jiān)督的新手段。例如,2010年全國兩會召開前,《人民日報》曾就“人大代表看新興媒體”的問題,采訪了97名人大代表,他們表示他們使用網(wǎng)絡的重要原因有兩條,一是“通過網(wǎng)絡搜集民情民意,開展調研”,二是“充分利用電子郵件、博客、微博等新媒體,加強與人民群眾的溝通、互動”。而《人民日報》則稱,“以互聯(lián)網(wǎng)為代表的新興媒體,開通了一個24小時的民意通道”。

  問題在于,民意的搜集,官民的溝通,并非政治意義上的“民主”;畢竟,收集網(wǎng)絡民意與展開網(wǎng)絡監(jiān)督并不等于民主制度。網(wǎng)絡問政與民主政治是兩個概念,不會自動消除現(xiàn)行政治的溝通難點。很多人一說到問政,以為官員傾聽民聲就足夠了,所以過去網(wǎng)絡問政主要集中在“聽證”階段,如網(wǎng)絡郵箱、網(wǎng)上信訪、網(wǎng)絡舉報等,而且極易產生人走政息現(xiàn)象。其實,既然政府是納稅人的政府,政府了解社情民意乃是天經地義的事情,因此政府利用網(wǎng)絡獲取民意是不應該褒獎的,只有真正解決了實際的問題,才應該得到褒獎。

責任編輯:adm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