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匯報與上海大學上海社會科學調查中心電話調查(CATI)數據顯示,在接受訪問的202人中,認可“網絡問政”效果的上海受訪者高達68%。其中,41%的被訪者認為“網絡問政”的效果“與自己的期望值相符,政府與網民能夠有效互動”,27%的被訪者認為“與自己期望值基本相符,政府對網民的意見開始重視”,還有32%的被訪者認為“與自己期望值不相符,網民自說自話,政府依舊自做自的”。此外,人們對于許多人大代表、政協(xié)委員網上開微博征民意的做法也相當支持,約有54%的被訪者認為“利用微博這種形式與‘草根’網友進行溝通,是征求民意的一個有效渠道”。

  但對于網絡民意的真實性,多數受訪者都表示了懷疑。在回答“網絡民意是否存在被人操縱的嫌疑”時,51%的人贊同“網絡魚龍混雜,該好好治理了”,32%的人覺得“網絡民意大多還是真實的”,17%的人認為“網絡上的確存在有人惡意操控民意的現象”。怎么解決網絡民意不能正確表達的現象?54%的被訪者認為應該“加強網民自身素質教育,提高其自律”,46%的被訪者認為“出臺相關監(jiān)管法規(guī),更好地對網絡民意監(jiān)管”。

  學者點評

  上海大學上海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研究員金橋:

  調查顯示,即使是在現代化發(fā)展水平相對較高的上海,也僅有15%的調查對象曾有過“網絡問政”的經歷,其中經常通過網絡表達政治意見的比例只有6%。這既反映了當前這一政治參與方式的局限性,也可能預示了“網絡問政”未來極大的發(fā)展空間。

  作為一種政治參與的新途徑,大部分上海居民對其持肯定態(tài)度,認為“網絡問政”促進了網民與政府的互動。不過,這一方式仍然存在問題,主要體現為“網絡水軍”對民意表達的干擾。對此,大部分人認為需要制度監(jiān)管。

  “網絡問政”體現為網民與政府的良性互動。最終影響“網絡問政”效果的一方面是網民的自由表達,另一方面是政府的虛心傾聽。調查顯示,過半受訪者認為代表或委員開微博征民意是問政的“有效渠道”,但也有接近半數的受訪者擔心他們是“作秀”或“不想下基層”,這從側面反映了人們對政府以及代表委員能否傾聽網民聲音的疑慮。

責任編輯:admin